电车出行引发晕车热议
最近,一位演员乘坐电车时出现晕车症状的话题登上热搜。不少网友纷纷分享类似经历,”乘坐电车更易晕车”的说法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这不禁让人思考:电车真的比传统燃油车更容易导致晕车吗?
电车晕车现象的科学解释
医学上,晕车被称为晕动症,是人体前庭系统与视觉感知产生矛盾引发的生理反应,典型症状包括头晕、恶心和呕吐等。
感官冲突理论解析
重庆文理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唐帮备副教授研究团队的陆火平解释道:”我们可以用感官冲突理论来理解晕车现象。当人眼观察到车内静止的座椅、扶手等物体时,会向大脑传递’身体处于静止状态’的信号;而负责感知平衡的前庭系统却能敏锐捕捉车辆行驶中的加速度变化,向大脑发送’身体在运动’的信号。这两种矛盾信号在大脑中持续冲突,导致人体协调功能紊乱。经过反复刺激,神经系统便会启动保护机制,激活呕吐中枢,从而出现晕车症状。”
电车技术特性加剧晕车
电车与传统燃油车在技术特性上的显著差异,进一步放大了这种”信号冲突”,这正是电车更易引发晕车的关键所在。
动力输出差异对比
传统燃油车通过发动机提供动力,需要经过吸气、压缩、做功、排气等多个环节,动力输出存在一定延迟,加速过程相对平稳,让乘客有足够时间适应车辆运动状态的变化。
而电车采用电机驱动,具有瞬时高扭矩特性,其响应速度通常是燃油发动机的十分之一甚至更短。这意味着驾驶员轻踩加速踏板,电机就能立即输出强大动力,车辆运动状态瞬间改变,产生的推背感或急加速后的拉扯感尤为明显。
感官协调机制受影响
陆火平进一步说明:”这种缺乏缓冲的动力变化,会使前庭系统瞬间接收到强烈的运动信号,而此时视觉和躯体感觉系统尚未及时反应,信号冲突在短时间内急剧升级,从而加重身体不适感。”
噪音感知的辅助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燃油车发动机的运转噪音,甚至能通过声音变化判断车辆状态。例如发动机噪音增大表示加速,减小则表示减速或匀速行驶。这种可感知的噪音无形中成为辅助信号,帮助大脑协调各感官系统的信息。
相比之下,电车行驶时电机产生的噪音极小,主要以高频电流声为主,震动也多为低频震动,难以被人体准确感知。虽然部分电车会通过外部扬声器模拟发动机声音,但这种模拟噪音与车辆实际运动状态的匹配度远不如燃油车。
感官协调能力下降
唐帮备指出:”当大脑无法通过熟悉的噪音和震动信号判断车辆行驶状态时,原本用于协调感官的辅助信号消失,各系统传递的信息更难统一,感官协调能力受到干扰,从而增加晕车概率。”
个体差异与应对策略
那么,为什么有人乘坐电车毫无不适,有人却严重晕车呢?
个体影响因素
“晕车发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唐帮备表示,”前庭系统敏感度、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体对电车行驶特性的适应能力。”
具体来说,前庭系统天生敏感的人群,其内耳中负责感知运动的半规管和耳石器官更为灵敏,更容易捕捉车辆的细微加速和减速变化,因此更易晕车。儿童的前庭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老年人的前庭功能逐渐衰退,这两类人群处理感官信息的能力较弱,晕车风险更高。此外,当人处于疲劳、空腹等状态时,神经系统耐受度下降,即使面对轻微的信号冲突也可能出现晕车。
缓解晕车的有效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唐帮备团队从乘客和车辆两个维度提出了缓解晕车的建议。
乘客自我调节
从乘客角度,可以通过主动调节身体状态来更好地适应电车行驶特性。乘车前可采用针灸刺激合谷、内关等穴位,降低前庭系统敏感度。同时可以考虑服用晕车药物进行预防,但需注意可能出现的嗜睡、口干等副作用,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需格外谨慎。此外,定期乘坐电车进行适应性训练,让身体逐步习惯电机驱动的动力变化和能量回收系统的减速模式,提升神经系统对感官冲突的耐受能力。
车辆技术优化
从车辆技术层面,可通过升级技术减少引发乘客感官冲突的因素。首先是优化算法,使电车更精准地识别车道偏移、路面颠簸等路况信息,让车辆根据路况平稳调整行驶状态,避免急加速和急减速。其次是采用参数自适应控制技术改善驾乘体验。通过大量实验采集不同人群在电车行驶中的生理反应数据,确定易诱发晕车的行驶状态参数阈值。当系统检测到行驶状态接近这些阈值时,将自动调整动力输出和能量回收强度等参数,避开”晕车区间”。
未来展望
“目前我们团队正在深入开展电车晕车相关研究。”唐帮备透露,”例如通过分析驾乘人员的身体图像信息预测晕车可能性;一旦捕捉到晕车前兆,立即向车辆控制系统发送信号,启动相应的防晕车模式。”随着技术不断完善,电车晕车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绿色出行将变得更加舒适和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