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急诊:冠心病与潜伏感染的意外关联
深夜时分,急诊室大门被猛然推开,一位年逾六旬的冠心病患者被紧急送入抢救室。他的血压急剧升高,舒张压突破100毫米汞柱,心绞痛症状反复发作。
经过紧急救治,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然而后续检查结果却出人意料:这并非单纯的心肌梗死,竟与一种”潜伏在体内的感染性疾病”密切相关。
临床警示:带状疱疹引发的心血管危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吴文育教授指出:”我们接诊过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在感染带状疱疹后出现血压急剧升高和频发心绞痛,最终不得不入院治疗。”
这类病例并非偶然。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面临多病共存的复杂状况,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成为威胁心脏健康的”隐形扳机”,使原本就脆弱的心血管系统雪上加霜。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主动联防”正成为全新的应对策略。
世界心脏日:倡导全方位健康防护
2025年9月29日将迎来第26个世界心脏日,本届主题定为”律动不息”。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下,央视网发起的首个全国科普月暨世界心脏日健康科普日活动,特别推出”带疱伤心,主动联防”主题公益科普,向公众传递全新健康理念:守护心脏健康,不能仅关注心脏本身。
多重风险: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潜在威胁
“心血管疾病长期位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力衰竭和心肌病中心主任杜昕教授强调,”尽管在危险因素管理方面取得进展,但发病率仍未出现拐点,持续上升趋势明显。特别是中老年患者群体,多种疾病交织使得健康管理面临更大挑战。”
数据警示:感染风险与心血管负担
统计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总数已达3.3亿,相关死亡占总死亡病例近50%。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中老年人常见的”三高”问题与感染性疾病相互影响,其中流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及带状疱疹尤为值得关注。
杜昕教授解释:”心血管疾病患者通常免疫功能较弱,身体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免疫细胞功能减退,这使得他们更易受到感染性疾病的侵袭。”吴文育教授用数据佐证了这一观点:”这类患者感染带状疱疹的风险比健康人群高出39%。”
剧痛警示:带状疱疹的特殊危害
带状疱疹最令人畏惧的是其剧烈疼痛。吴文育教授描述:”我们称之为’会呼吸的痛’,患者常形容疼痛如灼烧、电击,轻微刺激即痛不欲生。”
这种剧痛及其引发的应激反应,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构成严重威胁。研究显示,带状疱疹发作后短期内心肌梗死风险可能增加68%,脑出血和中风风险可能上升78%,形成”1+1>2″的叠加效应。
长期影响:感染与心血管的恶性循环
除了急性期症状,带状疱疹还可能给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长期困扰。杜昕教授进一步解释:”这类感染性疾病会导致慢性炎症和高凝状态,反过来加重心血管负担,形成恶性循环。”这好比一辆本就超载的卡车,在爬坡时遭遇暴雨侵袭。
慢性疼痛:持续的健康威胁
在合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患者中,这种”循环效应”尤为明显。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并发症,表现为皮疹消退后疼痛持续超过90天,部分患者甚至持续数月或数年。杜昕教授强调:”与流感等自限性感染不同,带状疱疹可能引发长期疼痛,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的持续时间也会相应延长。”
共管共防:应对多病共存的新策略
在银龄时代,多种疾病交织如同藤蔓,缠绕着许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其中带状疱疹的威胁尤为突出——约三分之一的人一生中可能罹患此病,中国每年病例数预计超过600万例。庞大的患病人群、剧烈疼痛、长期照护负担和社会经济消耗,使带状疱疹及其共病风险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诊疗模式转型:从单病种到综合管理
面对共病叠加的复杂局面,传统单病种管理模式显露出局限性。国家在顶层设计层面也释放出明确信号:《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强调要强化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管”全链条管理,坚持预防为主,推进关口前移。这一理念正在临床一线逐步落地。
打破科室壁垒:建立协同诊疗体系
吴文育教授强调:”首要任务是打破科室壁垒,让各科医生对共病建立基础认知,实现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转变。”他认为当前诊疗模式正在经历深刻转型,”过去我们以治病为中心,现在更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皮肤科诊治带状疱疹时要关注心血管状况,心内科治疗心脏病时也要评估带状疱疹风险,实现’共管共防’意义重大。”
提升健康意识:患者的主动参与
筑牢健康防线,除了医务人员的努力,患者自身的”主动健康意识”同样关键。杜昕教授表示:”每个人都应通过主动管控风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来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从而减轻全社会疾病负担。这包括通过接种疫苗等方式预防带状疱疹、流感等可预防的感染性疾病。”
基层实践:社区医疗的创新探索
值得欣慰的是,改变正在悄然发生。作为居民健康”第一道防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这些变化感受最为深刻。”通过持续开展健康科普,许多老年居民会主动咨询家庭医生自己是否适合接种疫苗。”广州市天河区冼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中心主任熊冠华介绍,”很多慢性病患者对接种存在顾虑。实际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并非疫苗接种的禁忌证。只要科学把握接种时机,慢性病患者反而更应该主动采取预防措施。”
主动联防:构建全民健康新防线
当”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成为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共识,其实现需要系统性应对策略。为此,医防融合的创新实践正在基层稳步推进。据熊冠华主任介绍,冼村街道正在实施”防-治-管-康-健”一体化工程,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健康服务。
创新服务模式:提升社区健康管理效能
“在健康传播方面,我们通过订阅号、视频号、服务号等多渠道,每周推送健康科普内容,还专门设计IP形象提升社区居民接受度。在免疫服务方面,我们优化了接种流程和预约渠道,延长接种门诊时间,经常开设成人接种专场。同时推进临床医生开具疫苗处方,或由签约家庭医生提供预防接种建议。”熊冠华主任表示,”今年七月推行带状疱疹疫苗接种惠民政策后,居民接种意愿显著提升。”
医疗资源整合:构建专科联盟网络
此外,社区还与三甲医院共建”心血管专科联盟”,实现家庭医生与专家协同管理慢性病与感染风险,真正织密”共病联防”网络。”让’预防’不再停留于口号,而是成为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康保障。”熊冠华主任总结道。
多方协作:共建主动健康新生态
这种基层探索与国家政策导向高度契合,持续推进疾病防控从”被动治疗”向”主动预防”转型。吴文育教授指出:”要真正实现联防联控,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医疗机构、疾控部门、媒体以及公众自身。”
此次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央视网发起的”带疱伤心,主动联防”主题公益科普活动,正是多方协作的生动体现——助力医生传递科学知识、推动临床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公共卫生体系联动、扩大媒体科普影响力……各方力量汇聚成”主动联防”的强大合力。
展望未来:描绘全民健康新图景
从社区便民服务的基层创新,到国家医防融合、联防联控的顶层布局,”主动联防”的健康新图景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当千万条细流汇成江海,我们终将实现的不仅是安享晚年的个人愿望,更是全民健康的时代蓝图。
(专家观点仅用于科普,不构成医疗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