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听力状况如何?10个关键问题自我检测
值此国际聋人日之际,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揭示,全球约五分之一人口存在听力受损问题,受听力损失影响人数已突破15亿大关。那么,我们该如何及早识别听力受损的征兆呢?
听力受损的早期识别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科主任李永新指出:通过以下10个关键问题的自我检测,若发现3-4个问题存在异常,建议及时就医进行专业听力评估。
新生儿听力筛查与基因检测指南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规定,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所有新生儿都必须接受听力筛查。通过听力筛查与耳聋基因检测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帮助更多听障儿童获得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
具体筛查流程详解
新生儿听力筛查通常在出生后48-72小时内进行,在婴儿自然睡眠或安静状态下实施无创检测,旨在筛查先天性听力障碍。
耳聋基因检测则一般在新生儿出生满72小时后开展,主要通过采集足跟血样本进行分析。这项检测作为听力筛查的重要补充手段,能够有效识别耳聋高风险人群,为早期诊断和干预创造有利条件。
科学选择助听器的要点
对于存在听力障碍的人群,助听器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产品,如何做出合适的选择?
专业验配流程
首先,需要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全面的耳科检查和听力测试,明确听力损失的性质和程度;
其次,预约专业听力验配师进行咨询和选配,确保获得最佳的助听效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耳科主任技师孔颖强调:每位患者的听力状况各不相同,必须根据实际听力情况进行个性化配置。针对不同的使用需求,助听器的参数设置和功能特点也各不相同。只有实现精细化的个性调试,才能充分发挥助听器的最佳效能。
助听器类型选择指南
目前市面上的助听器普遍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不同类型适合不同人群:
耳背式和定制耳内式助听器均属于气导助听器,通过放大声音信号,经由外耳、中耳传递至内耳,适用于大多数听力损失患者,是老年性耳聋患者的首选方案。
骨导助听器则通过颅骨震动直接将声音传递至内耳,无需经过外耳和中耳,特别适合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慢性中耳炎等不适宜佩戴气导助听器的患者。
常见防聋误区解析
针对普遍存在的”老年人听力下降是正常现象”、”耳背无法治疗”等认知误区,专家给出了专业解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科主任李永新表示:这种观点显然不正确。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中约60%会出现听力下降,这容易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进而增加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听力健康问题。
李主任进一步说明:并非所有人都会出现年龄相关性听力下降。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见到90岁甚至更高龄的老年人保持完好的听力功能。这说明听力状况与个人生活习惯、家族遗传因素、饮食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不能简单归结为年龄增长的必然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