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狂犬病日:共筑防控防线
2025年9月28日将迎来第19个世界狂犬病日,我国确定宣传主题为”全民携手行动,筑牢狂犬病防控屏障”,号召社会各界积极投入防控工作,从个人做起,从社区着手,构建坚实的狂犬病防控网络,持续维持疫情低流行态势。
疫情反弹:数据警示
国家疾控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累计报告狂犬病病例170例,较2023年122例增长39%。这一数字标志着我国自2007年以来连续17年下降的狂犬病疫情首次出现回升。2025年上半年疫情态势依然严峻,1-6月全国报告病例88例,较2024年同期60例增加28例,增幅达46.7%。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当前狂犬病防控工作面临重大挑战。
疫情回升原因解析
专家研判认为,疫情反弹与多重因素密切相关:宠物数量快速增长、部分人群防护意识不足,以及现有暴露处置标准未能全面覆盖所有高风险暴露情形。
认识狂犬病:致命的隐匿威胁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犬等动物咬伤、抓伤或舔舐黏膜等途径传播给人类,病毒随后侵袭人体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损伤。该病毒潜伏期差异显著,通常感染后1-3个月内发病,个别病例潜伏期可短于1周或长达1年以上。病毒侵入神经系统后,会引发特征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及进行性瘫痪等症状。其危险性在于潜伏期隐匿、传播途径多样,且发病后死亡率接近100%。
鉴于其极高的致死率,暴露后预防处置成为阻断病毒、挽救生命的唯一有效方法。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均制定了详细的暴露后预防处置规范,核心在于根据暴露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处置。目前国际通行标准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个等级。
暴露分级标准
Ⅰ级暴露:接触或喂养动物;完好的皮肤被舔舐。
Ⅱ级暴露:裸露皮肤被轻咬;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
Ⅲ级暴露:单处或多处穿透性皮肤损伤;破损皮肤被舔舐;开放性伤口或黏膜被污染;直接接触蝙蝠。
亟需重视的Ⅳ级暴露
现行分级标准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某些特殊高风险暴露情形,即使按规范处置仍可能出现发病案例。例如:
1.头面部及颈部严重咬伤,这些部位神经分布密集且邻近中枢神经系统,病情进展迅速;
2.深度贯穿性肌肉撕裂伤,造成大量病毒深部接种,清创难度大;
3.确诊或高度疑似狂犬病动物造成的暴露。
针对这些情况,虽然处置仍遵循Ⅲ级暴露最高标准——即伤口处理、被动免疫制剂和疫苗三联合方案,但在临床沟通和风险警示方面,Ⅲ级暴露分类难以充分体现其远超普通咬伤的极端危险性和紧急性。为此,国内外学者提出Ⅳ级暴露概念,作为现行分级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Ⅳ级暴露特指具有极高感染风险的暴露情形,即无暴露前或暴露后全程疫苗接种史,且符合以下任一条件:头面颈部多处严重损伤;深度伤口或神经丰富部位严重损伤;野生动物或确诊狂犬病动物致伤及免疫失败高风险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者);一犬伤多人(2人以上)事件的受害者等。对于Ⅳ级暴露病例,必须采取强制性综合预防措施,即实施狂犬病防治一体化处置,包括彻底清创、即时疫苗接种,以及足量高效的被动免疫治疗。
科学处置:阻断疾病进展
狂犬病暴露后规范处置是预防发病的唯一有效途径。针对Ⅳ级暴露,需特别强化以下步骤:
处置流程详解
第一步:紧急冲洗。使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洁剂)与流动清水交替彻底冲洗所有伤口约15分钟,这是关键环节,可显著降低伤口病毒数量。
第二步:消毒处理。冲洗后使用稀释碘伏或其他有效病毒灭活剂进行伤口消毒。
第三步:分级处置。根据暴露等级采取相应措施。Ⅳ级暴露需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主要包括人免疫球蛋白和抗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
第四步:疫苗接种。目前主要采用两种程序:5针免疫程序(0、3、7、14、28天各1剂)和”2-1-1″免疫程序(0天2剂,第7、21天各1剂)。
预防优先:构建全面防护体系
狂犬病疫情17年来首次回升,以及暴露分级标准的学术探讨,共同成为当前防控实践与研究的焦点。狂犬病防控不仅依赖于人用疫苗接种和暴露后规范处置,更需要加强犬类等宿主动物管理,推进宠物大规模免疫,持续开展公众健康教育。
在此背景下,Ⅳ级暴露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狂犬病防控工作向精细化、精准化方向迈出重要一步。这既体现了医学界和公共卫生领域根据疫情新态势不断优化防控策略的努力,也反映了对极端高风险暴露人群加强保护的现实需求。
当然,这一概念仍需经过严谨的学术论证和实践验证,最终能否纳入国家诊疗规范,有待权威部门的进一步评估。但毋庸置疑,这场讨论再次警示我们:面对这个古老而凶险的疾病,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以最新科研成果和完善的防控体系,编织更加严密的全民防护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