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CAR-T细胞免疫疗法为众多血液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成为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那么,CAR-T疗法究竟是什么?它适用于哪些疾病?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并发症?如何有效应对这些不良反应?CAR-T治疗缓解后,后续治疗方案又该如何选择?高博医学(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博仁医院的赵德峰医生,特别为患者及家属带来一场专业详尽的科普讲座,全面解析“CAR-T细胞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的相关知识。
CAR-T疗法:精准靶向肿瘤细胞的新型免疫治疗
CAR-T治疗,全称为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是一种革命性的肿瘤治疗方法。该疗法首先从患者或供者体内分离出正常的T淋巴细胞,随后在体外进行扩增和基因工程改造,为其装备能够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抗原的嵌合受体。经过改造的CAR-T细胞抗肿瘤活性显著增强,回输至患者体内后,能够精准识别并高效清除肿瘤细胞,实现快速、精准的肿瘤治疗目标。
CAR-T治疗流程详解:五大关键步骤
CAR-T治疗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核心环节:
- 细胞采集:从患者或供者体内采集免疫T细胞;
- 基因修饰: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为T细胞导入能够识别肿瘤抗原并激活T细胞的嵌合抗原受体,完成CAR-T细胞的制备;
- 体外扩增: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进行CAR-T细胞的大规模培养和扩增;
- 细胞回输:将制备好的CAR-T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
- 严密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状况,及时处理CRS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CAR-T疗法适应症:哪些疾病适用?
目前CAR-T疗法主要应用于以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 复发或难治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 经两种或以上治疗方案失败的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等;
- 难治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
-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
此外,CAR-T疗法在实体瘤领域的临床应用也在不断探索中,包括肺癌、肝癌、胰腺癌、脑胶质瘤等,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
CAR-T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应对策略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典型表现为发热、畏寒、寒战;肝功能异常(ALT/AST升高)、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水肿;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包括头痛、谵妄、语言功能障碍、反应迟钝、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等,严重者可出现脑水肿、脑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血细胞减少: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下降导致的感染、贫血和出血风险。
CAR-T治疗不良反应的规范化管理
CAR-T细胞回输后,通常需要对患者进行15天至4周的密切监测。
针对CRS等不良反应,可应用解热镇痛药物进行对症处理,糖皮质激素也能有效控制炎症反应,重症患者可考虑血浆置换治疗。
全血细胞减少是常见并发症,患者感染风险显著增加。若存在活动性感染,应暂缓CAR-T细胞回输,待感染有效控制后再行治疗。治疗期间出现发热时,需警惕合并感染的可能,及时应用广谱抗生素可有效控制感染,预防感染性休克的发生。
CAR-T治疗后,B细胞缺乏和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较为常见,建议定期监测免疫球蛋白水平,必要时输注丙种球蛋白,以降低感染风险。
CAR-T治疗缓解后的个体化后续治疗方案
对于CAR-T治疗获得缓解的难治复发患者,如存在以下情况,建议优先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合并多发性髓外病灶;
- 携带多个不良预后遗传易感基因。
对于不具备上述特征的患者,可考虑序贯不同靶点的CAR-T治疗,或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常用的联合方案包括BCL-2抑制剂、去甲基化药物以及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
遗传易感基因在血液肿瘤诊疗中的重要意义
遗传易感基因与多种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包括范可尼贫血、先天性角化不良、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遗传易感基因检测不仅有助于疾病诊断和预后判断,还能指导移植方案的制定,包括预处理方案的选择、药物剂量的调整以及合适供者的筛选。
移植后复发患者的治疗选择
对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患者,治疗选择包括二次移植、序贯不同靶点CAR-T治疗以及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等个体化方案。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可用的有效治疗手段日益丰富。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研究和探索,让先进的治疗方法惠及更多患者,为更多家庭带来治愈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