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不只是一个“数字问题”
许多人误以为高血压仅仅是数值上的异常,只需将血压读数降至理想范围即可。然而,高血压实际上是心血管疾病发展的关键起点之一,若不加干预,可能对血管系统及心脏、大脑、肾脏等多个重要器官造成损害。据《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揭示,高血压是我国居民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首要可改变风险因素,约50%的心血管病发病和20%的心血管病死亡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科学降压与健康生活指南
那么,我们应如何科学地管理血压,迈向健康生活呢?
认识高血压的本质
我们的心脏如同一个高效的水泵,持续搏动推动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流动,为全身细胞输送必需的“养料”。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即为血压,通常我们所说的血压指的是右上臂肱动脉的测量值。
血压是维持血液循环、输送营养和氧气的关键动力。因此,任何有血管分布的身体部位都可能受到高血压的影响。临床诊断标准为:非同日三次测量血压均超过140/90毫米汞柱。降压治疗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及其他并发症的风险。长期血压控制不佳可能损害心、脑、肾等器官,引发冠心病、心律失常、脑卒中、慢性肾病、眼底病变及外周血管疾病等严重健康问题。
部分患者常问:“我没有任何不适症状,是否意味着血压正常无需治疗?”需明确的是,高血压的危害程度与症状表现并不完全一致,无症状不等于无风险。多数患者可能在出现心、脑、肾等器官明显损害时才被发现患有高血压。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颈部紧绷、耳鸣或行走不稳等症状。当高血压急剧恶化时,可能发展为高血压急症或亚急症,表现为血压骤升,伴随头痛、烦躁,甚至心、脑、肾功能不全的征象。
高血压管理的三大支柱
对高血压患者而言,有效控制血压可显著延长寿命并提升生活质量。临床常用的管理策略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建议患者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6克),保持均衡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维持良好心态;严格遵循医嘱用药,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定期监测血压并按时复诊。
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
每个人都应主动了解自己的血压状况。根据测量环境的不同,血压可分为诊室血压、家庭血压和动态血压。许多患者误认为医院测量结果更准确,实则因紧张情绪和嘈杂环境,诊室血压往往偏高。因此,长期高血压管理更推荐家庭自测血压,具体方法如下:
测量环境与准备
1. 确保房间安静、温度适宜。测量前30分钟避免吸烟、摄入咖啡因或剧烈运动。静坐放松3~5分钟,测量前勿憋尿。
测量姿势与设备
2. 坐于椅上,双脚平放地面,背部倚靠支撑。使用经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裸露手臂静置桌面,袖带中心与心脏齐平。避免穿着过厚衣物,勿将衣袖卷至袖带上方。测量期间保持安静,不与他人交谈。
双侧血压对比与监测频率
3. 首次测量建议检测双上肢血压,若两侧差值超过20/10毫米汞柱,后续以较高值一侧为准;若差异不大,可交替监测。
4. 初诊或调整药物期间,每日在不同时段(如晨起服药前、睡前、午餐后1~2小时)测量2~3次取平均值。血压稳定且无不适时,每周至少监测一次。
常见用药误区解析
药物治疗在高血压控制中至关重要,但临床中发现患者常存在以下认知误区:
误区一:长期服药会导致低血压
部分患者担心每日服药会持续降低血压至过低水平。实际上,遵医嘱规范用药可使血压“稳定达标”并维持,不会引发低血压。
误区二:担心副作用而擅自停药
高血压需长期用药控制。许多患者顾虑药物伤肝损肾,但大多数降压药安全性高,在医生指导下副作用可控。切勿因恐惧副作用而拒绝或中断治疗。
误区三:漏服后加倍补药
漏服药物时不必过度紧张。药物半衰期决定了其药效持续时间,偶尔漏服虽未达最佳血药浓度,但仍能维持部分效果。
短效降压药漏服时间未超过用药间隔一半可补服原剂量,否则跳过此次;长效药物漏服后下次正常用药即可。切勿加倍服药,以免血压骤降。
误区四:忽视定期复诊的重要性
部分患者因血压稳定而忽略复诊。定期复查有助于医生评估病情进展,及时调整方案,预防并发症。
结语
我们应以科学态度面对高血压,既不放任自流,也不过度焦虑。愿每位患者都能通过科学管理实现健康生活!


